甲磺酸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一线用药,其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杨敏等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描述该药导致的各种皮肤黏膜症状,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旨在帮助皮肤科医生提高对该药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认识,给予及时诊治。
伊马替尼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B9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
杨敏 常建民B9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皮肤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B9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
【引用本文】 杨敏,常建民. 伊马替尼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 54(8):738-741. doi:10.35541/cjd.20191024B9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
【关键词】 药物毒性;皮肤;黏膜;伊马替尼B9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
1. 苔藓样药疹(LDE):2002—2017共有21篇英文文献描述了27例伊马替尼引起的LDE,其中20例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2例为600 mg/d,1例800 mg/d,还有4例未提及口服剂量。
2. 色素异常:色素改变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皮肤,包括上颚、牙龈、牙齿、甲板和毛发。色素减退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潜伏期较短,皮疹表现为弥漫性、斑点状和白癜风样3种类型,毛发亦可变灰白。
3. 玫瑰糠疹:Verma等报道1例24岁男性患者服药(400 mg/d)3周后胸、背、腹部和四肢陆续出现玫瑰糠疹。
4. 银屑病:伊马替尼可引起银屑病样发疹或使原有银屑病皮损加重。银屑病样疹的分布同经典银屑病的好发部位,即双侧手、肘、下肢、后颈部、腰部、头皮和甲。潜伏期1 ~ 7个月。
5. 多形红斑:潜伏期较短,有时可见靶形损害,很少累及黏膜,瘙痒明显。
B9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
1. Stevens-Johnson综合征:患者口服剂量多为400 mg/d;潜伏期12 d至8个月不等。
2. DRESS:伊马替尼导致的DRESS,除1例口服800 mg/d外,服药剂量一般为400 mg/d。潜伏期为18 d至15周。
3. 剥脱性皮炎(红皮病):首次药物暴露一般1 ~ 3周发病,再次服用伊马替尼则数小时至数日发作。引起红皮病的药物还有磺胺、青霉素、抗疟药和生物制品等,与伊马替尼同服时需注意以上药物的致敏风险。
4.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2015年,Scott等报道1例CML女性,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 4周后躯干、下肢、腋下和腹股沟逐渐出现皮疹,伴剧烈瘙痒,体检见弥漫界限不清的红斑鳞屑。
LDE:有学者推测伊马替尼引发的LDE以非变态反应为主,是伊马替尼的药理毒性作用占优势。
色素异常:色素沉着可能为伊马替尼干扰黑素细胞c-Kit信号通路而刺激黑素合成所致。该药引起的雌激素水平升高也是发生黄褐斑样色素改变的潜在机制。伊马替尼引发的脱色斑病理特征为表皮色素未改变而基底层黑素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机制可能为原癌基因蛋白产物与其配体干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被阻断后造成表皮黑素细胞内色素脱失。
银屑病样发疹或银屑病加重:推测是伊马替尼通过妨碍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从而导致调节性T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之间状态失衡。
红皮病:伊马替尼导致的红皮病常伴剧烈瘙痒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再次致敏可在数小时内发作,推测超敏反应为其发病机制之一;该药引起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亦存在免疫机制。
轻中度伊马替尼药疹预后较好,及时停药皮疹会逐渐消退;部分患者尤其是因病情需要不能停药或只允许短暂停药的病例需给予对症治疗,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口服抗组胺药等;伊马替尼酌情减量亦能缓解病情。另伊马替尼属光敏性药物,做好防晒也是防止皮疹加重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伊马替尼引发的重症药疹如诊治及时得当,死亡率不高。